行业资讯
博物馆展柜之实体博物馆展览的成长

  实体博物馆的智能化

  在实体博物馆中,物质化的藏品是其生命基础,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藏品来进行,智慧博物馆中的第一层次感知的主要作用对象也是藏品。藏品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大到历史因素、艺术因素、材质因素、地域与时间因素等,小到工艺因素、伴生因素、研究因素等,藏品和相关设备、设施、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温湿度、安全保卫、运输流转、法律规章等。利用技术设备感知、测量、传递藏品物理性状变化,引起其他系统的正向联动反应,将有助于藏品的安全保护。在第二个层次互联互通上,将从物件中获取的数据与资料系统、工作系统联系起来,能够使博物馆内部各业务功能模块有效而及时地围绕着藏品/展品等直接相关物件开展协同作业,扁平化信息流程、全局化工作视野,使博物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能快速把控自身业务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也能了解博物馆全局的运行情况,并能够以此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适应全局需要。

  在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中很早就提出了建筑智能化控制理论,并有着大量的实践案例,这仅仅是博物馆智能化在感知层次上的一个子系统,更多地局限在物件之间建立相互联动作用和快速、低耗响应,其目的在于建立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建筑空间。

  实体博物馆的时空延展

  实体博物馆有固定的场所和开放时间,受制于时空限制则是不言而喻。大量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开发的博物馆网站突破了这种限制,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据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全国83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度的运行评估调查,全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网站数量比2008年和2009年各增长了18%7。目前这种博物馆网站几乎都是博物馆信息单纯的传递者,尚未成为能反哺实体博物馆的资源收集站,并且大部分运行于互联网中。

  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汇集于网络,各种功能模块、数据集应运而生,博物馆的触角将不再限于馆内、馆际,而是通过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现在的博物馆网站会逐渐演变成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一道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两翼。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趋势,借助这种三网融合的变换,虚拟博物馆深入到家庭电视屏幕、手机屏幕中,成为实体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并从社会中汲取营养的防汛水泵站的愿望已指日可待。

  博物馆展览的成长性

  前面谈到过实体博物馆的展览一旦落地开幕就进入了发展停滞期,从内容到形式,甚至连展品都不再发生变化,博物馆中的基本陈列大都如此。

  博物馆是过往人类和自然历史的信息资源集散地,这些信息的载体是各种各样的材质,如书画表达信息的载体是纸张、或者绢麻等,还有陶土、石材、金属等,信息是附着于这些载体之上的纹饰、图案、造型、功能、工艺等等,其信息表达是隐性的。博物馆展览所罗列的知识是博物馆专业人员对隐性信息进行解读之后,传递给受众的。当时代久远以后,某些物品、事件已经从我们人类整体记忆所中失去了,我们又该如何去认知它?在考古工作里面有很多出土物没法解释,或者有很多解释,这是因为人类集体记忆中已经没有了对这件器物的记录了,只有靠能手、学者去研究,但是能手、学者对此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博物馆把哪一个认知传递给受众?展览所采用的解读真的就是正确的吗?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毕竟是社会中极小的群体,其认知也会受专业、眼界、信仰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而社会公众却是社会总知识集的承受、传袭、研究、发现、发明者,透过对博物馆收藏的见证物研究,社会公众能够填补、纠正、完善社会总知识集。因此,笔者认为博物馆有责任延续展览的生命力,并且将这种生命力根植于社会公众之中。